在苹果发布iPhone 16的同一天,华为选择了贴脸开大。
9月10日,华为举行《见非凡品牌盛典及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》,三折叠屏手机Mate X正式亮相,全球首创的“Z”字形三折叠设计方案,将外折与内
折的优势结合于一体;同时,手机展开之后屏幕10.2寸,厚度仅3.6毫米,也是全球最大、全球最薄的折叠屏手机。
此前的9月7日,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开启预约,24小时预约量就超200万;截至目前,华为商城显示,该产品预约人数已超480万,且仍在持续增长
中。线下门店更是从预约便开始排起长队,一机难求。
余承东表示,“5年的坚持与投入,我们将科幻变成了现实”。
01 被称为“电子茅台”的三折叠
相比Mate60、Pura70系列的先锋计划。华为对Mate XT可谓下足了功夫,营销做足,调性拉满。
事实上,华为已在三折屏进行了多年布局,2022年就已申请了多项三折屏相关专利。2024年2月,华为申请了一项名为“折叠屏设备”的专利,展现了
一种三次折叠的新形态电子设备,主体结构包括三个壳体、两个铰链以及一块柔性屏,实现三个壳体的连接,则是使用一个内折铰链加一个外折铰链。
“这是华为最具引领性、创新性、颠覆性的产品,更是别人想到但做不到的划时代产品。”
余承东称之为划时代的手机,究竟瞄准了哪个人群,什么场景呢?
根据发布会的现场演示来看,三折叠屏的利好人群,其中就有商务人士。“出差路上也要办公”,是华为MateXT这次主打的场景之一。比如:
单屏折叠,扫码登机便于持握;
双屏展开,适合在线浏览简单资讯;
三屏全展开,连复杂的行业报告都能拿捏...
三叠屏手机将支持三分屏功能,配合小窗模式等特性,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任务,大大提升办公效率。这种设计类似于平板或PC的体验,为用
户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作方式。放在一起,余承东称,三屏模式的实际可视内容在双屏的两倍以上。
除了严肃的工作场景,Mate XT的生活场景也考虑充足。三块屏幕展开后接近长方形,与主流的视频、软件内容比例更加匹配,能够提供更高的屏幕利
用率。这种设计可以让手机拥有“Pad”一般的显示面积,使得用户在观看视频、浏览网页或进行多任务处理时,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舒适的视觉体验。
对于APP的适配方面,余承东开了个玩笑:“小红书秒变大红书”。
三折叠除了常规横向使用,华为还考虑到了竖起来使用这种需求,官方支架配件也支持90度旋转。
那么,这次华为与苹果同台竞技,为什么选择Mate XT?
根据IDC,2024上半年,华为以17.5%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第一,同时在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中,华为同样凭借41.7%的市场
份额稳居第一。Mate XT这种“首发”效应,将华为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,有望继续稳固华为在折叠屏市场乃至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。
在全球市场上,Mate XT的推出也为华为赢得更多国际关注。它不仅是华为技术创新实力的展示,更是中国品牌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,在
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份额和影响力的同时,也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多元化、创新化的方向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目前全球首款商用三折叠手机,Mate XT的起售价达19999元,是华为史上售价最贵的手机。
但Mate XT本身的成本也比较高昂。相关分析表示,“由于屏幕本身折损的良率会使成本增加,加上复合材料的铰链,成本预计至少是两倍。”
一机难求,华为Mate XT被网友称为“电子茅台”。
02 耗时五年,将科幻变成了现实
过去几年,三折叠屏的理想很丰满,但现实一直很骨感。
三折叠屏有没有人尝试做过?其实也有。
早在2022年,三星就展示过名为Flex S和Flex G的三折叠原型机,OPPO等手机厂商也展示过三折叠屏手机的概念或技术储备,但都没有推出量产产品。
传音手机在今年8月发布的三折叠概念手机Phantom Ultimate 2,也仅停留在概念阶段。
几乎所有终端厂商都认识到,屏幕尺寸是突破折叠屏应用生态的关键,但一直没有突破量产的难关。
三折叠面临的技术挑战实在太复杂了。
三折叠,意味着机身重量和厚度要大幅度增加。而且三折叠由于要采用双铰链结构,不仅增加了机械结构的复杂性,也提高了损坏风险。
初代折叠屏手机就遇到过这些难题。由于技术不成熟,折叠屏手机非常厚重,有较为明显的折痕,应用生态也是一片荒芜。
这一次,华为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,成为第一个将三折叠屏真正实现量产的品牌。
在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,华为耗时五年解决了屏幕和铰链的技术突破,全球首创华为“天工铰链系统”,实现双轨联动。
“为了三折叠屏手机量产,华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”在发布会之前,余承东就发文,“这是别人想到但做不到的划时代产品。”
三折叠屏相关技术上的突破,也源于华为在研发上的大力投入。华为的聚焦战略,有一个核心原则是“压强原则”。
任正非曾用坦克和钉子的比喻说明“压强原则”:坦克重达几十吨,却可以在沙漠中行驶,原因是宽阔的履带分散了加在单位面积上的重量;钉子质量虽
小,却可以穿透硬物,因为它将冲击力集中在小小的尖上,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后者的压强更大。
华为公司靠“压强原则”突破了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,突破了GSM全套移动通信设备,突破了光网络设备……几乎所有的重大产品,最初都是这么突破的。
公司规模小时如此,如今华为规模大了,但在项目资源配置上,仍然继续贯彻着“压强原则”。近10年,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,100亿元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一地加大研发上的投入,就能产生收益。
例如,摩托罗拉曾经推出过一个“铱星计划”的项目。这个方案在当时非常超前,可以说开创了卫星通信的新时代,但最终仍然失败了,这个投资50亿美
元的项目仅15个月就宣布破产。
摩托罗拉高管在 1990 年展示的铱星卫星和手机模型
这其实也是许多企业常面临的困境:不投技术没有竞争力,投了技术又没有产生收益。
技术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主要来源,但为什么技术的转化率总是难以提升?回顾这些开发出来被“闲置”的技术,它们往往可能缺少了这两个基础。
缺少洞察的基础。
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,不管是产品的迭代,还是第二赛道的新产品储备开发,都需要经过充分的洞察。丰田作为汽车电池最厉害的车企,却在新能源这个
机会窗被特斯拉反超,根源就在于对趋势的洞察不足。
缺少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基础。
为什么有些技术明明很先进,仍然没有产生收益?根源很可能就是没有以客户为中心,就像前面讲到的摩托罗拉,虽然技术很先进,但市场不买单,技术
就像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,终将难以为继。
03 我们可以向华为学什么?
目前,网络上关于三折叠屏手机的讨论热火朝天,但对于想学习华为的企业来说,抛开这些表象,华为每一次产品突破的背后,都存在一些共性。
第一,华为的品牌战略。
华为品牌一直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:坚持精品战略与高端定位。这样的战略方向明确了企业投资的方向:一方面,华为在底层技术上不断“范弗里
特”式投资,另一方面,营销投资不断围绕高端形象强化认知。方向明确了,投资就不怀疑,也不转弯。最终通过产品与品牌的双向奔赴,消费者在体验
与心智认知上不断强化,华为品牌最终获取了投资的巨大收益。
第二,清晰的产品路径。
我们经常说,品牌的背后是产品。很多企业陷入增长黑洞的根因就是产品路径不清晰。
企业增长两大黑洞:小规模和低利润。具体而言,过度追求高端,高溢价,就很难实现规模化;而通过低价获取广普的市场份额又很难获取利润。
这几乎是大多数面临增长挑战企业的通病。而华为围绕不同人群,通过旗舰产品的矩阵式布局,成功走出了这样的黑洞。
第三,整合营销。
大家看华为的营销会看得很热闹,抖音、小红书、微博、朋友圈等内容很多。可是大家看不到的是,作为一次整合营销,参与战役的整个团队,不同兵种
是怎样相互接力,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,力出一孔,打出重拳。
很多企业有很好的技术,很好的产品,或者营销团队创意很灵光,又或者渠道零售团队很强悍,可惜都没有实现新产品的“爆销”,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
在于——各自为战。
一个新品的上市,从消费者洞察,到产品定义,到卖点包装,到营销策略,到物料呈现,到零售营销等所有环节,只有做到策略统一,计划互锁,每一环
节都高质量交付,才能实现上市即上量的成功。这背后无疑是营销整合化才能带来的巨大能量。
第四,管理体系。
即便曾经有不可抗外力介入的情况下,华为的各代旗舰产品几乎都保持了“全胜”的战绩?一两次成功,不是本事,但是要做到几乎每一代新产品的推出
都能实现商业成功,就很难了。
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:华为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与流程架构,就是一代又一代旗舰产品的两大“护航舰”。
方法科学,确保营销的投资收益可衡量,可管理,可评价;流程科学,确保每一个项目成员能够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,力出一孔,最终实现产品
商业成功。
若干年前,华为决定做手机,但是面对这么多强悍的海外品牌:诺基亚、三星、苹果、摩托罗拉,华为手机无人问津。除了移动电信充话费送手机,能送
一部华为手机,没有人主动购买。
很少人知道华为品牌,为了让更多中国消费者知道华为品牌,华为人想了一招:在每一个手机盒里放入一张小卡片,上面写着:
“华为,不仅仅是世界五百强”。
成就下一个行业领导者
乔诺聚焦洞察中国企业增长的实操经验,联合多名跨国企业经营实战专家和前高管,推出《旗舰产品训战营》,旨在助力企业以差异化竞争力,突围大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