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了解空客吗?
说起飞机,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波音。但来自欧洲的空客,已经连续5年击败波音,成为全球商用航空领域的“领头羊”。
空客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。当时,二战后的美国蒸蒸日上,在航空工业领域,美国三大飞机制造公司波音、麦道、洛克希德制霸民航市场。
昔日辉煌的欧洲,当然不愿放弃对于3万英尺的飞机制造制霸权。
1970年12月18日,空中客车工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,由法国、联邦德国、西班牙宇航公司、英国航空航天公司组成。空客是欧洲航空工业抗击美国的
一个象征,因此具有显著的政治特殊性。
回顾空客的历史,从1973年的石油危机到2001年的“9·11”危机,从早期的灰暗岁月到如今逆袭波音:
空客如何利用每一次危机,成功穿越周期?
又是如何在这个资金密集型、技术密集型的领域里后发崛起?
空客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?
鲲鹏会兄台前往空客参访学习
01 政治角力中诞生,于危机之际中蜕变
空客诞生之际,美国民航三强,洛克希德已叱咤57年,波音迎来53岁,麦道也已出世30年。
多年来,全球民航市场被美国一手垄断。在资金密集型、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里,想要跨过技术壁垒,冲破桎梏谈何容易?
曾任空客主管市场预测的副总裁亚当·布朗曾说:“当空客计划启动时,美国人嘲笑道:你们的飞机绝对不会飞起来;也不会取得适航证;根本卖不出去;
你们的飞机制造商都散落在各地(欧洲多国合作),离市场千里之外,根本保障不了售后服务...”
含着“金汤匙”出生的空客,有着欧洲不俗的航空制造工业基础,但开始的路并不好走,在欧洲也只有很少的订单。当时最蓬勃的美国市场,空客完全
没有资格进入。
1973年,空客终于等来了机会。
当时,正值第四次中东战争,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,美国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。无论哪家航空公司,飞机燃油费都是开销大头,基本占整个航空公司运营
成本的30%-40%,暴涨的油价让各大航空公司苦不堪言。
彼时,空客推出产品A300,波音747有四台发动机,A300精简到了两台,主打一个经济适用,是世界上第一款双发动机宽体客机。
除此之外,A300的机身直径定位在222英寸(即6.54米),几乎比波音737客机要“粗壮”一倍。加宽的同时,还采用了数字化驾驶,它是第一架只需
两名飞行员驾驶的宽体飞机,降低了飞行员压力和运营成本,也因此降低了票价。
美国东方航空的空中客车 A300 客机
1977年,美国东方航空公司租借4架A300,试航后订购23架,从此A300系列客机进入大众视野。而以三发动机为主的麦道、洛克希德错失机会,黯然
退出历史舞台。
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,在伊朗革命、两伊战争等一系列影响下,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。空客又一次迎来了机会。彼时有了A300主打经济型的经验,
空客在共通性、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为运营商提供了一个完美组合。
1985年,空客传奇CEO、飞机销售奇才皮埃尔松,两年内把销量做到了和前15年一样多。
以前只是有订单,无交付,有了A300和A310的基础,产品趋于成熟,皮埃尔松推出的A320立刻投入使用。此时,空客的市场份额已达到20%。到了
1987年底,空中客车工业集团宽体机市场的占有份额提高到了惊人的47.9%。
2001年,“9.11事件”爆发,民众对航空业失去信心。事件发生后一周内,世界航空业因航班取消导致的损失就达到了100亿美元,全球多家航空公司
经历了裁员、破产。波音、空客同样遇到取消订单、延迟交付等危机。
波音直接大面积裁员,并减少交付飞机;空客则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响应需求,维持2002-2003年300架的交付量。
2003年,空客在交付量上历史性地击败了昔日魔王波音。这一年,空客33岁,波音87岁。
空客VS波音
此后,空客与波音交替坐上民用客机的头把交椅。根据彭博社(Bloomberg)的统计数据,2023年的空客公司获超过2000架飞机订单,而波音公司则
为1200架飞机订单。这意味着空客连续5年击败波音,成为全球商用航空领域的“领头羊”。
02 成功背后,空客的产品竞争力是什么?
从早期的充满荆棘到如今逆袭波音,从两次石油危机到“9.11”危机,面对每一次的挑战,为什么空客的产品获得客户的认可,真正击中客户的需求对
其产品特性,从而抓住机会逆势而上?
空客的所有产品,坚持着五个产品特性,并严格按照优先排序:
第一,是安全;
第二,是舒适;
第三,是经济;
第四,是高效;
第五,是环保。
因此,空客所有的产品都围绕着这种设计、理念、要素打造。
比如,安全方面。航空工业,产品质量必须是第一位。
历史上有个品牌叫“协和号”客机,曾一度被誉为“全世界最安全航班”的称号。然而在2000年7月25日,因爆胎问题,一架满载100名的协和号飞机
全员遇难。一次空难事故,让协和号变成了“世界上最危险的客机”,生意一落千丈,最终在2003年退出历史舞台。
起火后强行起飞的协和号
对于安全,空客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,包括质量控制、检验、测试等环节,确保每个零件都符合设计要求,并能够满足飞行安全的标准。
比如,经济方面。
为了达到降燃油成本的目的,空客与发动机制造商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高效发动机,如LEAP-X发动机,为A320neo和A350系列飞机提供了更高的燃油效
率和更低的排放。同时,在飞机制造中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,通过减轻飞机重量提高燃油效率,还增强了飞机的耐久性和可靠性。
通过类比,企业在思考自身产品长什么样的时候,同样需要确定其产品中最核心的要素,并进行排序,以此来突出产品的卖点。
这个问题需要谁先思考?不是研发部门,也不是市场部门,而是企业家本身。
许多企业家常常在问,我们的产品究竟要长成什么样子?但这个问题,企业家自身不关心,谁又能来关心呢?
空客总部的黑板上,展示着空客的细节设计图
部分企业过于迷恋去中心化、去老板化,但企业产品所有的特性,应该是企业家自己脑子里面的一张清晰的蓝图,而不应该是底下的员工描述的想象。
03 空客如何做到构建竞争优势?
在正确的时间里,把正确的东西做出来,送到正确的地点。一句简单的话,能做到是多么的困难。
这里说一个概念:如果你要发明一个新的产品,比较复杂,得涉及1万个专利。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做吗?不一定。
举个例子。在电脑时代,苹果尝试垂直整合,觉得自己很牛,整个产业链全部自己做。虽然初期体验很好,但后来“温特尔联盟”挑战了苹果,他们的硬
件兼容性更强,应用基于Windows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生态。苹果难以对抗整个产业,最终失去了对产业链的掌控。
到了iPhone时代,苹果吸取了教训,决定只做核心部分,如设计、核心芯片和APP Store。它开放了生态系统,允许其他应用加入。这种策略帮助苹果解
决了问题,保持了领先。
因此,不可能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自己做,也不一定只有自己做才能构建竞争优势。
在产业链里,我们如何通过识别、了解活动范围,实现巨大的协同?或许可以思考,如何构建核心的知识产权的优势,以及构建其他产业链的合作优势。
空客单架飞机约有300万-500万个零部件,其中有60%是外部协作。
比如,空客A380,从铆钉螺栓到座椅和引擎,由全世界30个国家、1500家公司生产的超过400万个独立零部件组成。
A380零部件的生产分散在该公司遍布欧洲的工厂中(图片来源:CNN Travel)
空客的总部在图卢兹,虽然是总部,但这个地方不生产任何东西,它只是一个总装中心,它所有的来料零部件都是从世界各地、欧洲各国运输过来,这里
涉及一个问题:要在这里组装如此巨大的协作工程,包括质量、期限等因素在内:
如何保证百万级的零部件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来,送到正确的地方?
标准、规格是不是都一致?
组装、选配的时候会不会出问题?
将来质量怎么保证?
……
当然,走供应链合作之路的空客也栽过跟头。
空客为了打破波音B747独霸的超大飞机市场的局面,2005年1月18号,A380原型机第一次公开展示,并于4月27号第一次试飞。
A380统一使用达索航空开发的CATIA设计软件,但是空客在不同国家的设计师用的版本不一致,英国和法国的设计师在用第5代,而德国和西班牙的设计
师还在用第4代。因此造成零部件不匹配,使得A380的交货时间一再延误,空中客车的损失超过48亿欧元。
A380试飞现场
为此,空中客车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升级:将在德国和西班牙的 CATIA设计软件升级到5代的版本,并调派2000名德国工人前往法国图卢兹,
手工将26架A380的电缆全部拆解并重新安装。德国汉堡厂区的工人加班赶工,以加快A380的出货速度。
可以看到,空客并没有因此放弃高效的供应链合作,而是进一步加强了供应链的管理,保证产品保时保质完成。
04 有目的地创新,可以回避90%的风险
产品创新,本质上是为了具备差异化竞争力,以突破大市场。但在自身产品创新的时候,企业家常常会掉入自嗨的陷阱。
举个例子,一个做红酒柜的公司,老板非常有情结,做了一个高大上的红酒柜,把蓝牙、无线、手机充电都装上,他觉得这是个很创新的,业界绝对没有。
结果卖不出去,他很难受。
这个红酒柜的其他功能,客户真的需要吗?给谁用?这个问题无法有效回答,场景、目的都不清晰,这个创新就没有意义。
创新并不是盲目的。管理之父德鲁克曾说,“有目的地创新,可以回避90%的风险。”
空客的产品创新,贯穿着其坚持的五个产品特性。
比如,前文所说的A300,其发动机精简到了两台,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双发动机宽体客机,就是为了贯穿经济的产品特性,因此成功穿越第一次石油危机。
比如,为了加强环保。2010年,空客推出A320NEO,这款飞机能使燃料效率提升15%,营运成本下降8%(国际油价长期处于90-100美元高位)短时间
内,该机型获得了超5000架订单,空客持续致力于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的应用,希望打造出零排放客机。
A320NEO
革命性、颠覆性的产品可遇不可求。实际上,市场发展到现在,横空出世的市场创造性产品,更多是整合型、归一型。
因此,企业家在主导产品创新时可以思考,我们的产品创新是否为有效创新?我们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什么?
如今我们谈论飞机,就是两个品牌,波音和空客。从历史来看,飞机远不止这两个品牌。我们的产品究竟长什么样?我们愿不愿意为客户、为用户做伟大
的产品?
这是企业家真正的课题,亦是真正的觉醒。
成就下一个行业领导者
乔诺聚焦洞察中国企业增长的实操经验,联合多名跨国企业经营实战专家和前高管,推出《鲲鹏私董会 五期》,旨在为中国企业从百亿走向千亿,从细分
行业龙头走向真正的行业领导者,提供共同探讨的平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