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零售行业流传着一种说法:世上只有两家便利店,7-11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。
这句话足见,7-11在零售业的地位不容小觑。
在日本,每天大约有2400万顾客走进7-11便利店,“2400万”相当于互联网一天的活跃用户量。
截至目前,7-11全球开店六万多家,利润近百亿。其控股公司为全球第四大、亚洲最大的零售王国,营业额约等同日本GDP的1.25%,可谓富可敌国。
然而,每当提及7-11,令人称奇的不是其迅猛的扩张速度,而是与经济周期抗衡的魄力,以及打破常规的胆识:
1970年代,日本大型卖场繁荣,中小型零售店唱衰。铃木敏文毅然将7-11便利店从美国引入日本,打破零售业一直以“大者为佳”的认知桎梏;
1990年代,面对经济危机,7-11反其道行之,定位“高价”,推出自有品牌“SEVEN PREMIUM”,再次巩固其市场地位;
随着日本社会结构变迁,7-11调整商品与服务,增加即食食品和半成品餐食,如今已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7-11在日本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抗争史。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,7-11最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。
当日本经济发展停滞30年,7-11却从最初的五千家门店发展至日本2万家门店,全球6万多家店;
当便利店行业规模激增,面临全家和罗森等世界级竞争对手崛起,7-11又开拓出自有品牌,目前自有产品升至68%,年更新率达到75%;
当价格战烽火四起,7-11的产品毛利率却能高达90%,平均单店日销售额突破65万日元,利润更是全家的3倍,罗森的6倍。
7-11究竟如何做到的?
乔诺鲲鹏会的兄台们带着这些疑问,从了解日本时代背景到购买并体验7-11产品,跟随7-11前CIO碓井诚学习与研讨,共同探索7-11五十年来保持领先,
逆势而上的答案。
▲乔诺鲲鹏会“走进7-11”游学活动
01 从日本7-11走向世界7-11
成功最快的方式是“模仿”,把这句话用在日本7-11的成功上可见一斑。
上世纪二十年代,美国南方公司在德州创立了全球首家便利店Tote’m Store,后来更名为7-11。
1973年,在机缘巧合之下,日本伊藤洋华堂引入7-11,使其在日本迅速发展壮大。2005年,日本7-11成立了7&I控股公司,全资收购了伊藤洋华堂和美
国南方公司。
从模仿美国7-11再到反向收购,日本7-11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。这背后有天时,地利,也有人和的因素。
1990年代,日本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,少子化与高龄化加剧,映射到零售行业上,最明显的变化是没精力或没能力去太远地方购物的人越来越多。
“在附近的便利店按需采购”比“远赴更远的大型超市集中采购”更有吸引力了。
▲日本环境变化对零售商业影响分析
如果说,日本7-11的稳步扩张踩中了用户对采购便利性的需求,那么美国7-11的没落与用户需求背离不无关系。
美国南方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品牌后,注意力转向了多元化发展,涉足地产、电子和石油等行业,但不幸的是,在这些领域都失败了。
1990年,美国南方公司不得不向日本7-11提出了收购请求。铃木敏文在调查中发现,与其说美国南方公司的失败是在多元化扩张上栽了跟头,倒不如说
它的便利店业务本身就有问题。
第一,门店货品陈列杂乱无章,产品缺货问题严重;
第二,产品由总部集中配送,门店员工缺乏采购订货权。
美国7-11每家门店的位置不同,周边的顾客群体也不相同,采用统一的配货策略,必然会导致有些商品热销,有些积压滞销。顾客到店后很难找到真正
需要的商品,渐渐就不来了。
当时,铃木敏文向美国的管理层提出了一个简单却革命性的问题:“为什么不让每个店员来配货?”
美国管理层却觉得,配货这么重要的事,怎么能让只做销售的店员来干呢?
往往离客户最近的人,决定企业的成败,显然美国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铃木敏文认为,每个人都渴望承担更多的责任,而门店最大的盈利点在于对库存的控制,应该把权力交给那些最接近顾客的人。
在这种经营理念下,铃木敏文重塑了美国7-11的经营模式,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全球性品牌。
铃木敏文的经营哲学也由此初见端倪。
02 不要只停留在为客户着想,要站在客户立场思考
一直以来,铃木敏文对企业经营的思考立足点都是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问题,提出解决方案。
什么叫站在顾客的立场?就是顾客想到的,你要提前想到,顾客没有想到的,你也要想到。
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“站在顾客的立场上”思考?如何找准顾客需要的“洞”,而非“钻头”?
1、盯住客户,而不是竞争对手
20世纪90年代,当时整个日本经济陷入低迷,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。
很多便利店直接对标7-11,并发动“价格战”。你的饭团卖100日元,我就卖90日元。
价格战所带来的结果只不过是“虚假繁荣”,没有任何利润。7-11显然不想卷入其中,于是另辟蹊径。
当时,市面上虽然60%的消费者选择了100日元的饭团,但仍有40%的顾客寻求更高质量的饭团,市场上却鲜有供应。
俗话说,90%的企业在红海,只有10%的企业在蓝海。在7-11看来,以“价格取胜”并非长久之计,只有建立在“品质”这一根基上,才能带来二次
消费。
▲鲲鹏会兄台购买及体验7-11产品
就这样,7-11开始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力度,丰富饭团配料,使用更优质肉松等材料,并将价格定到了将近200日元。
2001年7-11初次推出的“黄金鲑鱼饭团”和“鲑鱼子饭团”定价分别为160日元和170日元。
当时很多人在想100日元的产品都难以销售,将近200日元的产品怎么可能卖得出去?结果却出乎意料,将近200日元的饭团销量远超100日元的饭团。
所以,关注同行,会使自己和对手处于同一个维度,而关注顾客,则使自己和对手处于不同维度。
在所谓消费饱和阶段,7-11看到的不是价格,而是顾客对品质的追求,并由此创造出新的产品价值,这也让7-11再次从便利店行业脱颖而出。
2、始终让客户感知到价值
除此之外,伴随着女性的解放,全职工作女性越来越多,忙碌的生活节奏让她们无暇全职烹饪。
面对这一变化,许多女性既不愿意完全放弃家庭烹饪,也不愿频繁外出就餐。对于半成品或成品菜肴的需求日益增长,中食(预制菜)市场的诉求随之
上升。
▲家庭支出变化对便利店的影响分析
针对这种场景,7-11研发色拉、面食、即食海鲜等。满足在工作情况下,顾客回到家也可以快速做出一顿美味的晚餐。
其中GOLD系列产品,是711自研产品中的高端产品,价格略高于其他商品,但是增速非常快。
比如7-Gold的黄金面包,虽然售价250日元远远高出其他店铺100日元,但因其有着更好的品质和口感,一直成为7-11贡献利润最好的产品。
每逢周末,人们常希望以一顿别具一格的美食来慰藉一周的辛劳,同时满足内心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。
对于7-11来说,不能带给顾客价值感的产品无法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▲7-11即食产品(部分)展示
3、坚持第一性原理,客户想的永远是便利和品质
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过:“人们都在问,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?我想问,未来十年,什么东西不会变化?”
贝索斯认为人们希望卖到低价优质的商品这一点不会变,所以,亚马逊始终很便宜。
而711洞察到,消费者愿意为便利性支付额外的费用。人性中有一种倾向,一旦体验过便利,就会渴望更多便利。
但是,如果门店单纯售卖产品,而不能为顾客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,那么即使具备地理位置上的优势,也称不上是一家便利的店。
因此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,7-11非常关注充实和完善“服务”内容。
▲价值共创社会下7-11发展新形态
从便利层面来看,把门店当成一款产品进行研发:
7-11便利店根据其所在区域的不同,进而针对性调整其内部布局和商品陈列策略。
在办公区附近的门店,为了迎合上班族的需求,店内会提供自助咖啡机。
而位于居民区的门店,则会重点提供适合家庭烹饪的预制食品,如沙拉和方便面,这些商品会被摆放在更显眼的位置,以方便居民选购。
除此之外,7-11便利店还致力于将各种便利服务整合到门店中,以满足客户对便利性的更高要求。
例如,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,由于缺乏快捷的支付方式和在线业务处理服务,许多消费者不得不定期前往较远的地方支付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用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7-11在1987年首创了公共事业费用代缴服务。
▲7-11代缴服务处
考虑到日本公共场所的禁烟规定,7-11特意在店内增设了卫生间和吸烟室。顾客在享受这些便利设施的同时,也会购买一些所需商品。
另外门店购买软饮料的顾客众多,7-11通常会将软饮料放置在店铺最里面,当顾客在走向软饮料的过程中,会经过其他商品,这也有可能激发顾客购买
其他商品的欲望,从而增加门店销售额。
▲鲲鹏会兄台购买及体验7-11产品
从品质层面来看,以团队形式进行产品研发:
7-11的严苛之处在于它把造东西的各种高手都拉到了一个团队里。
团队领导是产品研发的负责人,成员包括各种原材料、设备、工厂的大佬。这样的队伍从产品的最初想法到上市,每个步骤都严格把控,确保一切顺利
进行。
比如7-11食品物流是根据温度管理的,不同食品采用不同的配送温度。
小到三明治里的蔬菜,为了让顾客享受到最新鲜的蔬菜味道,从种植环境到顾客嘴里始终保持温度一致,让口感实现最佳。
这种极致的产品打造,保证了7-11 能让店铺的食品保持新鲜与美味,这也极大的提升了客户体验感。
▲7-11三明治售卖区
同时,团队成员也各有本事,原料商懂原料,设备商懂技术难度,供应商懂成本,大家一起出主意,从一开始就确保产品能赚钱,减少失败的风险。
而且7-11还按食品种类分为了多个项目团队,比如米饭、面食、色拉、面包、饮料等皆是如此。每项目团队都可以深耕于一个品类的研究,更利于单一
品类产品的打磨和优化。
▲7-11商品开发体系
对于7-11来说,企业提供的产品,不是要吃在家里做出的味道,而是要在家里也做不出的好味道。
企业提供的产品品质,只有高于顾客的预期,才能真正让顾客觉得物有所值。
2007年,7-11开始做自有品牌,其自研产品至今已升至68%,并且深受顾客欢迎,一度成为7-11的利润源泉。
03 消费是场心理战,打破常识才能出奇制胜
对一个企业而言,什么最重要?很多人说是产品,产品是1,其他的都是0。
但在铃木敏文看来,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最重要,因为这决定了企业始终秉持的“经营姿态”。
1、关于门店管理:假设-执行-验证
如果把门店本身当成一款产品,每款产品都有其专属的产品经理。
在7-11,有8000名店铺督导在前线奋战,每个人平均照看着7到8家店铺。通过不断的培训、咨询和辅导,让员工们变得专业。
7-11的店铺督导们教导加盟店员工如何细致管理每个单品,甚至将补货权下放给兼职员工,这一做法在业内颇为罕见。
为什么铃木敏文会这么放心?就是基于他提出的订货“假设-执行-验证”机制。
▲7-11门店管理:假设-执行-验证环节
尽管7-11拥有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,但铃木敏文却强调POS系统没有顾客明天的数据,POS系统数据只是代表昨天的记录。
简言之,在利用数据的同时,也要融入人的直觉和判断。
比如,店铺需要补充某种产品,POS系统有昨天的记录,作为补货人员还要“假设”明天的销售情况,把前瞻性信息考虑在内,比如明天的天气情况,
或者明天会是什么节日,有没有重大活动等。
这些因素,都只有当事人才能做出判断,而POS系统不会告诉你。
也就是说,订货是“数据参考+人”的假设,然后就是执行,第二天的数据就会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正确。
周而复始,就能准确获知哪些产品是滞销,哪些是畅销,这也是7-11精确管理库存的关键。
我们现在都很相信大数据的作用,但是7-11的门店管理模式,让我们看到:不要单纯的迷信数据,要考虑人的因素。
2、关于零售:读懂消费者的心理
国内许多企业经常陷入了“不促不销,促而不销”的困境,过度依赖打折促销,而忽视了正价销售的重要性。
在7-11看来,要赢得市场竞争,关键在于洞悉消费者心理,制定吸引顾客的策略。
1989年,日本引入3%的消费税,加剧了经济不景气,民众对此普遍不满。在这种背景下,铃木敏文提出了一个促销活动:在7-11购买商品,返还5%的
消费税。
尽管高管们认为5%的优惠微不足道,但铃木敏文坚持自己的想法,强调返还消费税而非打折。结果,这一策略使得伊藤洋华堂(7-11母公司)销量飙升
了75%。
首先消费者在情感上觉得占了便宜,其次7-11的返还政策让消费者感到自己在赚钱。
由此也可以看出,消费者往往是非理性的,购买决策受情感驱动。
那么7-11在经济不景气时推出的200元饭团,也是在倡导人们在困难时期也要对自己好一点,享受更好的东西。
铃木敏文说到,企业唯一的竞争对手是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。任何一个决策如果没有让消费者更便利,没有带来更有品质的东西,完全可以不做。
所以,产品滞销、生意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“经济不景气”、“社会老龄化”等等宏观原因,而是当下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
企业该思考如何去突破了。
7-11的成功故事,向中国的企业家们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:只有眼睛盯住客户,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推动变革,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。
乔诺聚焦洞察中国企业增长的实操经验,联合多名跨国企业经营实战专家和前高管,推出《鲲鹏私董会 第五期》,旨在为中国企业从百亿走向千亿,从细分
行业龙头走向真正的行业领导者,提供共同探讨的平台。